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

民国十八位大师(1)

2025-04-12

1、蔡元培(1868-1940)浙江绍兴科举中走出来的教育家,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。蔡元培17岁考取秀才,22岁时中举人,25岁时中进士,27岁时得授职翰林院编修。在朝中做事的蔡元培,无法说服统治者进行革新,他深知自己的学识无法发挥作用,于是在31岁那年,他毅然弃官从教。在任教之余,蔡元培还游历日本并赴德留学,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、心理学、美术史等。1904年,36岁的蔡元培创立光复会,后加入同盟会,参与辛亥革命。辛亥革命后,1912年,中华民国成立,蔡元培任首任教育总长。他废除封建教育制度,确立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现代体系,被誉为“现代教育体系的奠基人”,并提出“五育并举”理念,即

军国民教育(体育与国防意识);  

实利主义教育(实用技能);  

公民道德教育(社会责任感);  

世界观教育(哲学与思想启蒙);  

美感教育(艺术修养)。

1916年,48岁的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。推行“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”的办学方针:

   学术多元:聘请陈独秀、胡适(新文化运动代表)、辜鸿铭(保守派)、李大钊(马克思主义者)等不同思想背景的学者。

   改革体制:设立教授治校制度,推行选科制,倡导学生全面发展。

   扭转校风:将北大从官僚养成所转变为学术自由的新文化运动中心。

1928年,60岁的蔡元培创建中央研究院(现中国科学院前身),任首任院长,倡导科学救国,培养学术人才,推动中国科学研究,为中国科学研究制度化开辟道路。

2、章太炎(1869-1936)

浙江余杭

血性汉子章太炎,乱世狂人章太炎,世人哪有他疯癫?

七次追捕,三入牢狱。

1903年,34岁的章太炎因发表《驳康有为论革命书》和为邹容《革命军》作序,遭清廷逮捕(“苏报案”),狱中坚贞不屈,名声大振。  

1906年出狱后赴日本,加入同盟会,主编《民报》,以犀利文笔宣扬革命思想,与保皇派论战。又与孙中山、汪精卫、黄兴等因《民报》意见不和而交恶,在日本二次入狱。

辛亥革命后,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,自己想做皇帝,这样的心思被章太炎看出,愤怒之余,章太炎至新华门破口大骂袁世凯,此举激怒了袁世凯,将其关押在龙泉寺,直到袁世凯去世。

在软禁期间,章太炎辱骂袁世凯,袁世凯并不理会,还专奉银两并差人伺候着,每月提供生活费500元,当时一个警察每月的薪水才4元钱,大学知名教授每月也不足400元,这样的牢狱待遇前所未有,据章太炎夫人说,这一段软禁生活,是章太炎一生中最为阔气的一段时光。

章太炎性格易怒,个性极强,脾气特大,动不动就挥拳动手,不易相处,难于共事。他使着性子干着革命,做着学问,研究着政治,张口就骂,出手就挥拳,他从不给人面子,也从不给自己留退路。章太炎,怎一个“狂”字了得?

1919年五四运动后,此时他已经50岁了,章太炎不再激进了。他退居书斋,专研学问,猝然成为一代儒宗,他的学术成果约有400万字,在文学、韵律学、逻辑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树,算得上是一个全才。

章太炎先生嗜烟,给学生讲课时,一手拿粉笔,另一只手必拿烟卷,有时讲到精彩处,拿着烟卷便往黑板上板书,常引得学生哄堂大笑。更绝的是,太炎先生有次在北京讲学。当时北京各大学的主任教授如吴承仕等,侍奉在太炎先生的左右作陪,有专门板书的,有倒茶水的,太炎先生国语不太好,弟子刘半农便担任翻译。

章太炎先生上课的开场白:“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,当然也是我的幸运。”贯常的狂,大有“平生不识章太炎,访尽名流亦枉然”之架势,却丝毫不影响他备受众人敬仰的状况。可能是太炎先生狂得有资本的缘故。

章太炎也是最早刊登征婚启事的名人之一,有人问他择偶的条件,他说:“人之娶妻当饭吃,我之娶妻当药用。两湖人甚佳,安徽人次之,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,广东女子言语不通,如外国人,那是最不敢当的。”辛亥革命后,在北京的《顺天时报》上登载了一则《征婚告白》,提出了若干择偶标准,如大家闺秀、通文墨、精诗赋、双方平等、夫死可嫁等等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返回